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创新创业 >

把“论文”写在惠安盐碱地上

来 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0-07-13

“这里以前是一片近海荒地,常年海水侵蚀,盐渍化严重,各类作物都很难生长。看到村里这么大一片土地荒废三四十年,很是心疼。”这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省科技特派员王煌平改良惠安盐碱荒地,为家乡谋福祉的故事开篇。

2012年,王煌平认识了惠安县赖厝培忠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培忠。本着开发盐碱荒地,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在王煌平的鼓励下,郑培忠盘下辋川镇临海近200亩的盐碱荒地,从此开始了盐碱荒地边改良边利用的漫长征程。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基于基地初始运作模式,在王煌平技术指导下,惠安县第一家家庭农场——惠安县家兴家庭农场成立了。

此后,“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课题“东南地区农牧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将该基地作为科研试验和示范的依托单位开展科技服务,在王煌平的倾力帮助下,2018年,该农场被授予福建省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为辋川镇农民改良盐碱荒地,实现脱贫“打了个板”。

2018年,泉州市积极推动专家工作站的建立,王煌平协助基地成功申报“滨海盐碱地特色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专家工作站。针对基地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王煌平与农场主及多位专家商讨建立整套改良集成技术,形成盐碱地火龙果盆栽隔盐种植技术,开展盐碱地适生绿肥轮作套种、设施蔬菜秸秆就地堆肥、果蔬废品制备环保酵素、休闲期轮作秸秆返田、设施蔬菜改种果树、水生绿肥净化水体等系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示范。

在科技服务企业的同时,王煌平还积极与惠安县科技局、农业农村局和县科协进行对接沟通,引荐福建省农科院生态所、数字所、亚热所、作物所、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所多位专家莅临基地指导,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经济价值耐盐作物适应性栽培盐碱地治理技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修复技术、福建省农科院生物资源所生防菌设施蔬菜土传病害防控技术、泉州市农科院爬地兰生草栽培技术在该基地得以应用。福建省农科院生态所也积极为农场发展做整体的规划设计。2019年,“惠安家兴滨海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被列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科技示范基地,也被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推为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作实训基地。农场也成功申报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盐碱地西红柿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打破了科技深入基地指导农业生产的工作常态。但是盐碱地里的火龙果、西红柿的生长和采收不能停产,种地里一天,就得细心照顾一天。农业产业风险大,任何一个小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都很容易让依托盐碱地改良获益脱贫的农户又返贫。王煌平就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提供技术指导,变“田间课堂”为“线上教学”,开展了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为盐碱地“把脉会诊”。

在福建省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这几年,王煌平积极走访了惠安惠和雅园水果专业合作社、晖绿农业专业合作社、大爱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基地。“送科技、解难题、引人才”,不仅将科技送到田间地头,而且为企业积极引荐种植、植保和微生物等相关技术人才。

科技特派员的联动服务,促进了农业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惠安县农业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树立科技典范。从最初的水稻种植发展到今天的循环农业园区,盐碱地农业效益日益凸显,年解决村庄近20人就业,王煌平以汗水作墨、青春作笔,真正做到了把土壤环境和作物营养研究“论文”写在盐碱荒地上。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