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高层动态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率“心”而行

来 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08-27

心理所科普展览馆“心理梦工厂”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供图

■本报记者 张楠

2019年7月15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为其中“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以科技支撑“健康中国”战略,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心理学智库支持,推动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正是心理所进入中科院首批特色研究所建设以来,强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要布局。

同样,利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等实验方法开展人类视觉、嗅觉、听觉、痛觉、触觉等研究,以及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公职人员等群体开展心理健康促进,结合新技术推进灾后心理援助研究与示范,也成为这家特色研究所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举的缩影。

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心理所,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迅速调整、精准定位、主动出击,在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上发挥独特作用,使心理学研究与成果更加融入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更“接地气”的选择

2014年下半年,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启动之初,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奔波于各地,在全院范围宣讲改革背景和具体举措。在面向京区院属单位的宣讲中,心理所作为特色研究所的示例出现在他的PPT报告中。“在院党组心目中,心理所就是典型的特色研究所。”聆听院长报告的心理所所长傅小兰,抓住了这个重要信号。

中科院内,心理所是相对独特的一家研究所,不存在同质化竞争;在中科院外,心理所也是领域内的第一梯队,更是唯一的国家级心理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心理所学科类别完整,既有针对大脑结构神经功能的微观研究,也有针对人群的宏观研究;产生了大量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和成果,且在中科院的政策引导下,更关注成果应用,更“接地气”。

因此,在中科院研究所分类改革中,心理所作为“特色研究所”的标签非常明显。然而,现实中的心理所在研究成果评价、科研资源争取方面,却因学科特色而背负着“独特”压力。

心理学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但其研究内容、方法与生物学有很大区别,因为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认知和情绪加工过程与机制,研究成果很难像生命科学领域其他学科那样,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此外,心理学还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与信息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也有一定交叉。

“由于心理学与信息科学同样关注对信息的加工,因此在参加项目研讨时,很多心理学研究人员会跑到信息领域参与讨论、寻求合作。但是,目前心理学的队伍规模和竞争力无法与信息科学相提并论,因此在合作中总是比较被动。”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心理所党委书记孙向红有些无奈。

对心理所人而言,多年来“被边缘化”的不争事实如鲠在喉——虽然努力,但相对其他研究所仍起步偏晚;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也比较靠后;中科院重大项目的支持,心理所也似乎沾不到边……

研究所分类改革对心理所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遇。这一次,心理所人要打一个翻身仗。

当时中科院针对特色研究所确定了5个申请领域,要求申请单位明确一个主要研究领域。为此,心理所专门成立了战略规划小组,并召开全所职工大会、应用板块研讨会、所务会等,开展广泛研讨。

同时,国家层面不断释放的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信号,令心理所领导班子豁然开朗: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心理学正是围绕人类活动开展研究。因此,所班子明确了心理所建设特色研究所的主要领域,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划,全所宣讲、解说、特色研究所建设申请等工作开始同步推进。

2015年2月6日,在城镇化发展领域的特色研究所申建答辩中,心理所凭借精准定位的城镇居民社会心态检测、城乡老龄人口心理健康、城镇化进程中新移民的心理和生活适应、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城镇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等几个与人密切相关的方向布局,成为该领域唯一通过评议的研究所。

随后,心理所开启了这场面向未来的“率先”改革。

2008年6月,科研人员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心理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类嗅觉实验室

经颅电刺激实验

最重要的收获

从政策宣讲到明确定位、从一轮轮修改申请书到答辩通过评议,在那紧张的大半年里,心理所领导班子渐渐有了成型的改革思路,并慢慢领会了“率先行动”的意义所在。

也因此,早在答辩前、确定申请特色研究所后,心理所就已经开始自主部署特色研究所预研课题,10个课题主要由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在特色研究所建设试点正式启动时,预研课题已经形成初步成果,为特色研究所5个主要服务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心理所领导班子的想法是,不管特色研究所申建结果如何,研究所的改革都会推进下去,因为他们认定,国家和中科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不会变。

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班子成员也是在特色研究所建设进程中才逐渐认识到,特色研究所不是以项目为依托,而是根据学科特色,集全所之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心理所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不断凝练科学目标,同时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心理所副所长陈雪峰认为,“单纯资源引导是不可持续的,一定要用好国家和中科院的政策,结合研究所实际,再辅以体制机制方面的配套政策才行。”

比如,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心理所在原有PI研究组基础上,新设应用类研究中心、虚拟机构和共建机构三类研究单元。其中,应用类研究中心是学科建设更加注重实际应用的有力体现;虚拟机构则是由PI研究组组长或应用类研究中心主任牵头、所内多个科研单元参与组建的非行政单元,以此作为推动所内合作、对外争取资源的抓手。

在精细化分类评价方面,心理所推出一套“组合拳”。将科研业绩考核“认可与激励”分离,鼓励出大成果,同时在专业技术系列中,除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外,增设了教授系列。前者主要针对基础研究,后者主要针对应用服务。

“我们反复讨论发展目标,分析制约研究所发展的问题,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目的是让每个人都更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事情。”陈雪峰认为,特色研究所建设的支持经费虽然有限,但研究所分类改革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凝练目标、深化改革、鼓舞士气,尤其是通过系统改革不断激发、释放科研活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收获。

两条腿的“进化”

“健康中国”战略成为国之大计,心理所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先后参与和推动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今年还推出了我国第一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

心理扶贫工作也成为中科院科技扶贫的一个亮点。

针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群众发展能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需求,心理所正在探索可复制推广的“乡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被中科院定点扶贫的内蒙古库伦旗政府称为“精准到位的科技大餐”。

灾后心理援助研究与示范,是心理所特色研究所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产出。

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3年雅安地震,再到2019年3月凉山森林火灾和7月宜宾地震,心理所受主管单位及当地政府约请,启动应急心理援助预案,迄今完成了38万人次的灾后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灾后援助团队成员最长曾在灾区一线持续工作超过3年。

2015年,心理所发起成立了全国心理援助联盟,是为规避乱象、有序规范地开展灾后心理援助,更是出于对“满足国家需求”的进一步思索。该联盟持续参与了雅安地震、昆明暴恐事件、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等多次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直接服务近15万人次。

心理所目前已建成国际首个基于文献来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遗传学数据库,并研发了国内首套PTSD诊断评估系统。

以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两条腿”走路后,心理所科研格局正在发生明显变化。

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周雯感受最深刻的是,全所专利申请和专利获批数量在特色研究所建设这几年有明显增长。

周雯参与承担了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重点项目“基于中国人群的嗅觉功能检测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目前已试制单人单次使用的便携式样品,并完成供多人多次使用的设备原理样机设计。

“心理所服务社会的能力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孙向红说,很多课题以前想不到请心理学家参与,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应该通过心理学方法开展研究。

目前,心理所进一步谋划未来,推动心理服务工程实验室建设,以整合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开展集成创新,实现“两条腿的进化”。

零的突破

“特色研究所建设,给了我们更好的发展机遇。一些梦想才有实现的可能,才敢有更多期待。”长期从事心理学科普工作的高路深有体会——正是由于增设了成果转移转化类的工程技术序列岗位,自己和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卢敏,因取得的专利或承担的重要横向项目而获聘高级工程师。

进入特色研究所建设以来,心理所还实现了A类“百人计划”(学术帅才)引进零的突破。

“A类‘百人计划’要求高,心理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要达到相应标准不容易。”分管人事工作的心理所副所长刘勋回忆,当时物色到的两位优秀人才,在国外都还不是正高级职称,与中科院当时政策要求的条件不符,但他们从事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向,却与心理所“一三五”规划非常吻合。而且两人已在各自领域内做出了显著贡献。

心理所果断出手,赶在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才回流限制愈发严重前,向两位研究人员发出回国发展的邀请。此轮引进还上报并通过了中科院院长办公会决议。

人才引进的竞争很激烈。有一位引进人才,在中科院尚未明确引进意见前,一所“985”高校抢先与其签约,并承诺妥善解决家属工作、孩子上学等问题,甚至已经安排好了下一学期的教学计划。

获知这一消息,刘勋迅速采取行动。他一方面说服这位引进人才与该校人事处沟通,争取解除合约;另一方面给该校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发了一条短信,言辞恳切,希望对方从这位引进人才的专业方向更对口、职业发展更有利的角度出发,同意解除合约,让这位引进人才到心理所“安家”。他还表态:心理所会大力支持其工作,支持与该高校开展合作研究。

一百多字的内容,刘勋字斟句酌,愣是花了半小时才发出去。诚恳的态度和对人才发展的务实建议,打动了这位引进人才,也打动了那所高校的领导班子。于是,这个顶尖人才被“拽”了回来。如今,他已经在带动学科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由于体量小、编制少,心理所的高级职称比例超过了中科院核定的标准,每年提聘压力都很大,特别是正高级职称。于是,心理所尝试推行“青年特聘研究员”以作激励——正高职数不能再超了,就给相关人员一个过渡岗位,除了基本工资,其他如岗位工资、岗位津贴、基础绩效等都按正高级职称发放。

另一项零的突破,源自心理所根据“率先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主动出击,申请并作为主要支撑力量,建立起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心理学系。该系成立于2017年2月,是国科大第一个全面开展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此后,国科大向“双一流”高校进一步迈进,心理所的人才培育体系得以完善。

心理学系主任傅小兰认为,正是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国科大全面开展“四个率先”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心理学系应运而生。她期待着,心理学系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科研攻关能力的心理工作者,并通过科教融合,提供覆盖面更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打造一系列心理学科学传播的品牌和产品。

不断谱写的新篇章

建设特色研究所以来,心理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产出不断,高影响力论文、科技奖励、咨询报告、知识产权等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

据统计,进入特色研究所建设试点4年来,心理所对外竞争收入累计到位经费较2012年至2014年增长了40.7%。同时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心理科学》、eLife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有显著增长。

在我国,心理学研究成果在知识产权保护、评估和申报等方面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比如,新推出的心理学测评软件,申请外观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光环境下电子产品的使用对人的自我认知、共情能力的影响,相关研究又可以申请什么样的专利?

在与企业合作开发科普产品时,心理所曾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遇到过很多挑战和问题,也认识到相关工作经验、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心理所也多次与专利领域的专家进行沟通和研讨,共同探讨心理学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模式和更具操作性的方法。这也是心理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前沿探索。

“心理学知识产权应加强保护和转化。”刘勋指出,“社会需求这么大,如何把品牌和知识转化成经济效益,进而建立相应国家标准,心理所作为国家队理应率先探索。”

2015年4月,心理所成立了知识产权委员会,建立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体系,由所长直接分管,在重要应用类项目上还设立了“项目经理”,并在每个PI研究组配备一个知识产权联络员,定期予以集中培训。

2015年,中科院知识产权管理贯标试点工作启动,心理所是唯一进入试点的特色研究所。通过贯标工作,所里的人事、科研、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点扎下去了,但还未深入人心。于是在2017年,心理所管理部门组织人手走访了全所43个PI研究组,征集成果转化项目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需求。3个多月时间、147人次访谈,让所内人员普遍有了知识产权保护这根弦。

目前,心理所以知识产权形式正式参股4家企业,成果涉及教育、工程、医疗器械等领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比如,灾后心理援助团队刘正奎等人利用可穿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灾后应激训练系统开发出的生物状态捕获、情绪记录软件,已经转化成为更具普惠性质的儿童注意力训练产品。

在完成大量标准化工作后,心理所以知识产权入股,于2016年与中科院海西创新研究院在福建联合建立一家企业,将该套产品广泛应用于矫正儿童轻度注意力障碍。目前,每天至少有2万人次在线使用这套产品。

在2018年的特色研究所建设工作验收中,专家组评定认为,心理所全面完成了特色研究所建设目标。专家组同时提出,鉴于国家发展对心理学的重大需要和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相对滞后,建议中科院进一步加大对特色研究所的支持,强化心理所在促进中国心理学科发展及服务国家心理健康重大需求方面的引领作用。

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充满荆棘,然而在心理所看来,心有所属、风雨无阻,行动是最好的答案。

“我们一定要保持危机意识,持续推进改革。心理学只有具备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傅小兰说。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