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人才工作 >

“致富菌”是怎样长成的

来 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0-09-14

海拔4200米的党杠梁子,常年白雪皑皑、云迷雾罩,只有在盛夏时节,才偶尔露出旖旎的高原风光。

四川木里县博窝乡就坐落在梁子背面的山坳里。全乡下辖3个村都是极度贫困村,老百姓收入主要靠高山畜牧和采摘野生菌类。在高寒山区讨生活,全靠老天爷赏脸。博窝乡老百姓说:“这个地方要脱贫?好比饿着肚爬党杠梁子,比登天还难!”

有人偏不信这个邪。这个人就是周大顺,他是博窝乡坑古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认为高寒山区要脱贫,走寻常路确实不行,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其他路子可走。周大顺在基层工作了21年。2016年,44岁的周大顺回县里任县维稳办主任。为响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有着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周大顺,再次放弃安稳生活,提出到偏远贫困村去做帮扶工作。身边的朋友不能理解,说他是自讨苦吃。

周大顺却劲头很足,他一步一个脚印,走遍了博窝乡的山山水水。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这里的海拔气候和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非常适宜羊肚菌等高山菌类的生长。可人工菌种成本太高,群众普遍承受不起,更别提规模种植生产了。

为了给村民找到脱贫路子,周大顺不服输。不懂就学,他从细胞是什么开始,恶补培养基制作、菌丝观察,一点一点地啃“硬骨头”,常常夜不能寐。没有实验室,就自己动手搭。他把厨房改造成实验室,牛圈改成了菌种培养室,连群众丢弃的锅炉也拼装成“灭菌装置”。一堆奇形怪状的设备引来村民围观。“周书记,你要发射火箭吗?”有村民调侃周大顺。

寒来暑往,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周大顺独立完成了羊肚菌菌丝提取培养、菌种研制、种植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攻关。随后,由他摸索试验的仿野生羊肚菌种在党杠梁子也首次试种成功,村民们都说:“这真是破了天荒!”大家惊喜地发现,使用周大顺研发的菌种和营养袋,每亩地栽种羊肚菌只需2600元,足足节约了一半的成本。2018年,由周大顺命名的“博念香1号”正式进入试种、提炼和驯化阶段。群众致富增收的希望一步步变成现实。

在一般人眼里,海拔4000米的高寒山区躲还来不及。但在周大顺看来,只要掌握了高山菌类生长规律,皑皑雪山也是群众致富奔康的金山银山。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村民稳定收入,必须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2019年3月,在各方努力下,四川省第一个由驻村工作队牵头、集“实验基地、生产基地、育人基地”一体化运行的脱贫攻坚产业园区——博窝乡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园区正式投入使用。

试种期,群众不敢参与,周大顺就手把手带着贫困群众干,他还设立了2万元创业基金,鼓励致富带头人种植羊肚菌。

园区很快实现仿野生羊肚菌种的规模化生产,当年试种的夏季反季节羊肚菌30亩和林下仿野生反季节羊肚菌70亩,实现经济效益15万元。园区的种植面积很快扩大到200亩,研制生产的菌种和营养袋不仅自给自足,还能向县内各个高山乡镇销售供应,高高的党杠梁子挡不住纷至沓来的菌子收购商的脚步。

“他喊我种羊肚菌,我心头没底。现在1亩羊肚菌卖了19000块钱!”坑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金昂次尔说起周大顺,树起了大拇指。在周大顺的推动下,园区达成公司提供菌种、农民种植采收、驻村工作队提供技术指导,公司和群众四六分成的协作方式,组建起种菌专业生产队。

为了留下一支“永久牌”的技术队伍,周大顺带头在村民中培养徒弟,没日没夜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先后带出4个技术主力,3个生产骨干和12个菌种接种人员,这些人成了村里的核心创业团队,个个掌握了羊肚菌、猴头菇、香菇菌种配方实验和园区管理技术。大徒弟、村民苏朗偏初不仅完全掌握羊肚菌菌种生产和种植技术,还成了坑古村党员示范带头人。

3年的帮扶工作,周大顺消瘦了很多,可他乐在其中。他把最美的才华倾注在雪线之上的脱贫事业,也赢得了群众的真心赞许。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