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高新区如何修炼“人才术”?

来源:珠江时报      发布时间:2018-08-10      阅读次数:

千人计划网
■佛高区要发挥大学城的资源优势,培育更多人才。图为南海大学城。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佛山高新区承担着推动自主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双重使命,催生出对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当前,佛高区正在构建人才“金字塔”:在塔尖,已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7人、南海区人才团队48个、佛山市人才团队19个;在塔身,一批与佛高区产业相适应的实用型人才不断涌现;在塔基,40多万产业工人大军提供坚实支撑。

  对于正在争创全国高新区20强的佛高区而言,如何修炼“人才术”?佛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南海区委副书记刘涛根表示,要以战略高度考虑人才,要用高端平台集聚人才,要出台扶持政策留住人才,要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要用发展眼光培育人才。

  上周,北广深佛四地专家调研佛高区,纷纷为佛高区引才留才育才的“术”与“道”出谋划策。

  高端平台聚人才

  傍大学傍机构建载体增强引才竞争力


  佛高区正在全力打造“产城人融合的广佛副中心”。“以前强调产城,现在一个‘人’字的加入,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可谓是点睛之笔。”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表示,人既是兴产、建城的主体,更是兴产、建城的目的。人才是21世纪竞相争夺的创新资源,对此刘涛根有清晰的认识:“创新驱动就是人才的驱动,哪个地方有一流的人才,哪个地方就掌握了创新的优势资源。”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佛高区的“聚才之道”正是如此。“我们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人才,一直以来围绕产业引人才,目前已经引入一批科技人才,引领企业的转型升级。但目前引进的人才还不够,我们要用高端平台集聚人才。”刘涛根说。

  上周,北广深佛四地专家调研佛高区力合(佛山)科技园。在该科技园大厅的展览板上,“杨云峰”这个名字十分醒目。2014年,曾摘下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的峰合科技领头人杨云峰,带着在芬兰研发的精密喷射成形技术回国创业,当时,佛山的产业发展态势吸引了他。“我需要一个制造业密集且发达的地区,希望通过这项技术,拉动地区产业发展的同时,让这项技术实实在在地进行产业化,所以我来到了佛山高新区。”杨云峰有个目标:5年内要将精密喷射成形技术推向若干个百亿级的高端应用市场,未来公司要力争进入世界500强。

  杨云峰团队是力合(佛山)科技园引入的代表性人才创新团队。截至今年6月,园区引进的项目中有省市区人才创业团队11个:广东省珠江人才团队2个、佛山市创新创业团队6个、南海区蓝海人才团队5个。

  力合(佛山)科技园是清华大学和广东省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牵手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折射了佛高区的引才思路。“我们按照‘大平台好载体’的理念,跟名校名院合作,借他们的吸引力,把人才引过来。”刘涛根说。近年来,佛高区大力实施“傍大学、傍机构、傍人才”战略,以力合(佛山)科技园、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软华南IT创业园等产业孵化器、科研机构为依托,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的合作,建设了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广东3D打印应用技术中心等10多个与本地产业相契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佛高区已引进“千人计划”专家27人、佛山市人才团队19个、南海区人才团队48个。虽然佛高区在引才上成效初显,但调研专家们也点出,目前佛高区聚才“气候未成”,还没有像东莞松山湖一样形成“人才磁场”。李立勋表示,佛高区的人才政策要转变,要注重人才需求的地域性与动态性,即要研究地区发展对人才的真实需求,确定合理的人才需求结构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城市定位的匹配性。

  一站式服务留人才

  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形成人才制度优势


  上世纪90年代末,毕马威公司对1200多名高技术员工进行调查,考察与一份新工作的吸引力相关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工资(产业发展提供的经济机会)、社区的生活品质排第一、第二重要。到了2006年,一项针对100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人首选居住的城市,然后在这个城市寻找工作。

  “因此,佛高区首先要明确所需要的人才,其次是创造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环境,最后是凝聚更多人才在这里,形成效应。”李立勋说,佛高区要从产业园区的概念到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概念转变。

  “佛高区如果能为创业者提供一些信息交流的场所,让区域内的商业交流、企业家交流更加频繁,创业者的想法就更容易实现。”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看来,佛高区要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经过企业之间的交流,将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达成一致,那么就能够做成一个产品出来。”

  这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科产业技术转化研究院院长陈建波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陈建波看来,要留住创新人才,佛高区要做好两方面的服务工作,一方面是搭建人才合作交流平台,为人才链接更多资源,提供事业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是加强人才配套服务,帮助人才解决学位、医疗等生活上的问题,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事实上,佛高区在人才服务方面早有尝试。去年6月,佛高区成立了人才服务驿站,并组建人才客户经理队伍,为创新创业团队和各类高端人才提供从子女入学、医疗健康到各类交流活动等一系列优质、高效、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去年11月28日,佛山高新区还与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订了人才服务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强化人才服务的背后,正是佛高区对人才的重视。为了留住人才,让优质人才在此生根发芽,佛高区正在完善人才扶持政策,从人才评价、引进、培养、安居、服务以及创新创业、医疗保健等多方面对人才进行扶持。

  目前,佛高区制定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研究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正加快制定《智能制造升级行动专项扶持办法》《创新驱动发展若干意见》等政策,完善创新创业政策扶持体系。

  同时,佛高区正完善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包括缩短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申办周期、完善高层次人才居住等保障政策、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和优质科技创业团队在佛高区创业落户。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城镇发展室主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欧阳慧建议,佛高区在人才政策方面应设置合理的奖励结构,让奖励覆盖到所有人才,但是在奖励额度上可以向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倾斜,突出重点,激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不拘一格育人才

  用好大学城资源助力产业工人成长


  在环境优美的南海大学城东软华南IT创业园里,东软与佛高区签约利用滨水长廊6个馆和创业18MALL为载体,打造一个集创业服务、创业投资、创学研融合、创业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创业生态综合体。“周边有六七所高校,近7万名大学生,现在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高校青年双创开展,搭建了产学研的合作平台,把高校的研究资源和佛高区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东软华南IT创业园总经理孙赐星说。

  搭建平台引导大学生围绕佛高区产业开展创新创业,是佛高区育才的战略之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培育人才,一手抓人才引进,一手抓本土人才的培养。”刘涛根指出,佛高区有绝佳的大学城资源优势,每年有2万名大学生毕业,“如果有10%留下就有2000人,如果有50%留下就有1万人。”在他看来,人才结构中,高端人才处于金字塔塔尖,是少数部分,对于以制造业安身立命的佛高区而言,实用型人才是塔身的重要支撑。因此,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不要忘了本土人才的培育。

  为持续发挥南海大学城人才资源的优势,当前佛高区积极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建高水平理工大学,鼓励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东软学院等院校创办技能培训中心;借助佛山高新区青创汇、南海高新区青年商会等平台,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的创新创业资源,为有志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佛高区的人才结构中,40多万产业工人构成了“塔基”。“企业里面不缺乏人才。”陈建波表示,要合理引导产业工人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找到归属感,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通过层层掐尖,形成产业工人队伍的人才结构。

  调研专家们还走进了由狮山树本产业家园改造而成的佛山高新区智能文化家。佛山高新区智能文化家覆盖园区企业约200家、产业工人约20万人,馆内设有创思驿站、图书馆、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心理咨询室、小候鸟驿站、培训室等10个功能室。“这个非常好,以人为本,增强员工归属感,还能带动产业工人的交流。”欧阳慧连连点赞,并建议智能文化家要与企业联动起来。他希望佛高区能打造更多这样的平台,改善佛高区制造业基地的形象,“这既是一个生产的地方,也是一个生活的地方。”

  他山之石

  集聚19名院士、33名“千人计划”专家、超520名高层次人才……

  松山湖如何打造“人才特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目前,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集聚院士19名、“千人计划”专家33名,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超520名,2017年拨付人才专项资金达到2.1亿元。松山湖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何独到之处?

  据了解,目前松山湖正以建设省级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努力打造“人才特区”品牌。

  松山湖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大科学装置和大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各类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创新人才向园区加速集聚,形成了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为吸引人才、聚集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自2015年以来,松山湖已经连续举办4期“千人计划”专家东莞行活动、2期海外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外籍及海外留学人员累计近500人参加活动;2016年,园区举办的“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首次设立了硅谷、台湾和德国三个分赛场,吸引境外项目达200余个,占参赛项目总数22.93%。

  松山湖还设立了美国硅谷、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杜塞尔多夫等4个海外人才工作站,积极面向海外宣传人才政策及创业环境,开展高品质的国际人才引进、国际技术转移等服务。

  通过系列举措,目前松山湖集聚外籍创新创业人才200多人,其中美国国籍占27%,加拿大国籍占16%,英国国籍占14%,德国国籍占9%。同时,松山湖也紧盯留学归国人才,在引进的520多名高层次人才中,留学归国人才为392人。

  引才不惜重金,2015年至2017年,松山湖发放人才资金总量达3.2亿元。今年,松山湖还新修订了《东莞松山湖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管理规定》,将往届硕士、博士纳入补贴对象范围,生活补贴改成一次性发放,补贴标准为本科生15000元/年,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0000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