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诚聘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第一批)

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校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燕山大学进行了博士后引才待遇的改革,现面向国内外招聘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诚邀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青年博士加盟我校博士后队伍,施展才华,共谋发展。

薪酬待遇及工作保障

1.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享受学校同职级正式职工待遇。

2.工资待遇+奖励 两年最高可达60万元,含讲师待遇+中期考核奖励(一次性奖励理工类10万元、人文社科和经管类6万元)+出站考核奖励(一次性奖励理工类28万元、人文社科和经管类24万元)。以上涉及金额均为税前待遇。

3.年度绩效:在站期间享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量绩效奖励

4.团队奖励:与各团队负责人协商确定

5.项目申报:支持各类博士后项目和资助计划项目的申报

6.学校按照规定为全职博士后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7.为符合条件的博士后提供教职工宿舍。

8.协助安排其配偶的临时工作,职称评审,子女入园、入学等政策与在职教职工相同。

9.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全方位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申请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遵守师德行为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

2.原则上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3.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已在相关领域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4.流动站或团队规定的其他条件。

部分团队及带头人介绍、招聘方向

(一)先进结构材料团队介绍

燕山大学先进结构材料团队负责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日平教授,长期从事新型高性能材料设计,开发和服役研究工作。团队提出了一系列新型亚稳材料的设计新方法,发明了亚稳材料制备新技术,开发出了多种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锆合金、钛合金和高强钢等),解决了苛刻腐蚀、严重磨损等极端环境下服役的关键材料难题,在航空航天、海洋、电子等领域获得推广与应用。

目前,团队有固定成员1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和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团队先后主持973计划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5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Materials Today, Acta Materialia和Nano Letter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 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

招聘方向:1.锆合金、钛合金和高强钢等相关方向; 2.金属材料强韧化、相变研究、增材制造等相关方向。

(二)彭秋明团队介绍

彭秋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优青,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洪堡学者。在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镁合金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等多个学术组织任职。担任J. Mater. Sci. Tech.、J. Magnesium Alloys.、Metals编委。主要从事超常规条件下亚稳轻金属材料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主持国家重点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国家面上、国家青年基金、省部级人才、省创新群体等项目16项。开展了高纯合金(镁和铝)制备和强化机理研究,重点解决常压下合金熔炼过程中夹渣,熔炼困难的难题;澄清了镁合金中析出相强化序列;探索了高压对镁合金组织演化的影响规律;发现了高压下镁合金材料的三个特殊的物理过程(高压固溶-时效热处理,高压中温凝固和高压高温溶体插层),拓展了高压镁合金功能化应用(生物医用、储能和催化等)。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Acta Mater.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SCI高倍引用论文13篇,H因子64。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写书籍2部;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4项,完成专利转化6项;行业标准2项;获河北省2017年技术发明一等奖(排1),河北省2023年自然科学一等奖(排1),河南省2024年自然科学二等奖(排2)。

招聘方向:镁合金结构(强韧化)与功能化应用(生物医用、储能和催化等)相关方向。

(三)赵智胜团队介绍

赵智胜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超硬材料与结构陶瓷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聚焦在碳和氮化硼材料体系,发现了全新的固态相变机制,实现了碳和氮化硼材料组织结构的精细调控,发展出超硬、高韧、导电性可调的石墨-金刚石杂交碳(以Gradia命名)、室温高弹塑性的转角层状氮化硼陶瓷、最硬非晶碳、导电超硬的非晶碳/金刚石复合材料以及高密封性和超弹性的“橡胶”碳等新型和高性能亚稳材料。所发现的新型碳和氮化硼材料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至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Mater、Natl Sci Rev、Nat Commun、Sci Adv、PNAS、PRL、JACS、Nano Lett等期刊上发表56篇;授权美日欧专利20项、中国发明专利18项;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技术科学)、中国青年科技奖、以主要完成人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研究成果被Nature、Science、人民日报、新华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亮点报道和介绍。

招聘方向:超硬材料和结构陶瓷作用研究相关。

(四)高大威团队介绍

高大威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燕山学者拔尖人才,河北省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工程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委员、河北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新型纳米药物和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合成及其疾病协同治疗的研究。以通讯作者在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Biomaterials发表 SCI 收录论文1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1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4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有9项成果在企业转化。获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培养的学生有2人获得河北省优秀博士论文,10多人获得河北省优秀硕士论文。

招聘方向:纳米生物医药、化学、材料科学。

(五)唐永福团队介绍

唐永福,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燕山学者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开发与原位、冷冻电镜表征研究。开发出固态电池跨尺度、多场耦合的原位可视化测试及冷冻制样-转移-表征一体化冷冻电镜平台,揭示出一系列的固态电池充放电机理及失效机制,开发出多项固态电池器件及关键材料技术,实现应用转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等项目20余项。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以一作/通讯作者在Nat. Nanotechnol.,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论文他引6000余次,个人h因子44。

招聘方向:1.全固态电池及其关键材料;2.锂/钠离子电池及其关键材料;3.电池及关键材料的原位电镜与冷冻电镜表征;4.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理论计算。

各流动站联系方式

序号 博士后流动站名称 联系人及方式
1 机械工程 李鹏 0335-8074783
2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王少飞 0335-8074631
3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王慧娟 0335-8057041
4 仪器科学与技术
5 电气工程
6 电子科学与技术 张炳 0335-8047606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力学 马杰 0335-8057101
9 化学工程与技术 邢倩 0335-8061569
10 管理科学与工程 房俊峰 0335-8387691
11 物理学 牛金学 0335-8057027
12 公共管理学 赵兴华 0335-8062620

燕山大学简介

燕山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占地面积4000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0000人。现有教职工3200人,包含专职教师2200人,其中,教授568人,副教授678人。教师中含博士生导师52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席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人选19人,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

学校设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3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9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和16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跻身中国高校第一方阵,部分学科实现跨级提升。

学校建有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起重机械关键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成形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和材料科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及69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和26个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燕山大学出版社;是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单位、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并联机器人理论与技术、流体传动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00余项。2013年和2014年,学校连续有2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合作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校主动顺应新时代、新科技、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促进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布局新兴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为目标,重点布局建设“四个研究院、四个中心”,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双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特种运载装备研究中心、先进结构材料中心。这些新科研机构的建设将对打造学科高峰、培养顶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