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诚聘特任副研究员(特任高级工程师)暨博士后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发布来源:中国科学人才网发布日期:2025年7月7日

一、学校简介

一级单位 二级单位 平台 专业方向 招聘条件 应聘联系 需求人数 最晚到岗时间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生命科学学院 陈敏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感与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致力于解析情绪相关高级脑功能与适应性行为的神经编码规律,揭示情感与认知的生物学本质,为精神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https://biox.ustc.edu.cn/2025/0325/c24188a677976/page.htm 神经生物学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神经生物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熟练掌握神经生物学研究相关实验技术,包括电生理记录、光/化学遗传学、行为学实验、分子细胞生物学、钙成像等;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有高水平论文发表者优先 ;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与高度责任心 陈敏
chenmin5@ustc.edu.cn
博士后1-2名 待招满为止
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中心。个人主页:https://faculty.ustc.edu.cn/yangxinxing/zh_CN/index.htm 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其他相关专业 1.应聘者应在国内外已获得或即将获得生物、化学或物理等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具有创造性的文章(或预印本); 2.有好奇心,有明确的后续事业思考。 工作态度严谨,勇于试错,具有较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乐于分享和接收新的见解,和团队三观符合。 杨新星
xinxingyang@ustc.edu.cn
博士后1-2人 待招满为止
薛林课题组:蛋白质标记与荧光传感。 基于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以及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发展蛋白质标记新技术,生命活性分子的细胞内超分辨示踪与可视化分析。 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合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具有博士学位;近三年内发表过1篇或以上较高水平研究论文 薛林
linxue@ustc.edu.cn
博士后2人 待招满为止
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刘强,主页:https://biomed.ustc.edu.cn/2014/1105/c34152a633361/page.htm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相关方向皆可 申请人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过1-2篇代表性研究论文(或即将发表)。 刘强
0551-63601179
liuq2012@ustc.edu.cn
博士后2-3人 长期有效
获得博士学位并有博士后科研经历,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发表过1-2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特任副研1-2人 长期有效
吴清清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以多色共聚焦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探索骨髓正常造血结构与调控机制,以及异常造血(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血液系统疾病,其它系统异常引起的血细胞生成异常等)。以多色共聚焦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探索骨髓正常造血结构与调控机制,以及异常造血(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血液系统疾病,其它系统异常引起的血细胞生成异常等)以多色共聚焦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探索骨髓正常造血结构与调控机制,以及异常造血(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血液系统疾病,其它系统异常引起的血细胞生成异常等)。 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专业优先 申请人已经获得或即将获得相关专业博士学位;近3年以第一作者发表过1-2篇代表性研究论文(或即将发表)。 吴清清
wuqingqing@ustc.edu.cn
博士后2人 待招满为止
获得博士学位并有博士后科研经历,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杂志发表过1-2篇代表性研究论文。 特任副研1-2人 待招满为止
翁晨春课题组,主要研究兴趣:定量生物大数据的挖掘处理与分析的前沿技术;生物大分子的变构调控机制;信号转导与肿瘤。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s & Development, Cell Reports等期刊上。https://biox.ustc.edu.cn/2024/0520/c24188a641383/page.htm 包括但不限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生物学,药学等相关专业 具有博士学位;热爱科学事业,有高度责任心;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翁晨春
wcc9294@ustc.edu.cn
博士后1人,特任副研1人 招满为止
曹灿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为MRGPR痒觉受体以及与免疫、精神类疾病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研究及药物发现:http://biomed.ustc.edu.cn/2023/0627/c31898a607082/page.htm 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计算生物学或神经生物学 具有博士学位 曹灿
caocan23@ustc.edu.cn
博士后/特任副研1-2名 招满为止
张晓峰课题组(生物大分子机器结构与功能实验室),主要利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手段,研究参与重要生命过程、与重大疾病相关的大分子机器的工作机理。主页:https://biox.ustc.edu.cn/2022/1201/c24188a583145/page.htm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具有博士学位;热爱科学事业,有高度责任心;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 张晓峰
xiaofengzhang@ustc.edu.cn
博士后2名 招满为止
郑基深实验室:蛋白质化学与合成生物学。 基于生物/化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发展蛋白质功能进化的生物/化学新技术,定向进化获得多肽/蛋白类药物以及工业酶,用于基础生物学、生物医药和生物工程等。 化学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特任副研究员需具有:1、博士学位;2、博士后经历;3、发表过第一或通讯作者高水平论文。 博士后:具有博士学位、热爱科学、具有独立科研能力 郑基深
0551-63607782
jszheng@ustc.edu.cn
特任副研1名,博士后2名 招满为止
朱洪影教授课题组介绍:国家优青,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会员。目前已开发出单细胞代谢组学、单溶酶体代谢组学、基于人工智能的快速超分辨空间代谢组学等多个国际首创技术,为神经系统细胞代谢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 Method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杂志发表多篇文章。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代谢组学分析及数据分析技术研发及发育、肿瘤、衰老及神经退行疾病中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质谱方向、神经生物学、免疫及分子生物学 1.具有生物学或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具有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生物化学、以及分析化学尤其是质谱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 3.年龄不超过35周岁。 4.发表过较高水平的SCI学术论文; 5.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英文写作及口头交流能力。 朱洪影
0551-63601736
zhuhy62@ustc.edu.cn
2名 招满为止
许超实验室(调控真核基因转录及剪切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方向:应用X-射线晶体衍射以及多维异核核磁共振为研究手段,结合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以及化学生物学,研究真核生物尤其是人体内和重大疾病有关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了解肿瘤或原癌基因过表达和癌症形成的原因,以及和mRNA剪切过程和神经发育缺陷的联系等重要机制。在了解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小分子筛选辅助药物设计达到控制或者治疗疾病的目的,积极推进结构生物学向疾病治疗方向的转化。 结构生物学 具有博士后经历,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 许超
xuchaor@ustc.edu.cn
1-2人 待招满为止
分子植物研究中心谭树堂课题组 (https://faculty.ustc.edu.cn/tanshutang/zh_CN/zdylm/277311/list/index.htm) 包括但不限于植物学、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作物学等相关领域获得博士学位 1.近期(应届生为佳或毕业不超过3年)在包括但不限于植物学、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作物学等相关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或作物遗传学等基本实验技术。 2. 具有良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并发表过或即将发表至少一篇第一作者相关论文。 3. 对科学探索有浓厚兴趣,富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及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能较长期稳定工作。 4. 有生物化学或细胞生物学研究背景者优先考虑。 应聘材料:1. 个人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研究或工作经历、发表文章、熟练掌握实验技术和所获奖励)。2. 人个陈述。3. 1~2位推荐人的联系方式。请应聘者将应聘材料,通过电子邮件(邮件主题请标明:姓名 应聘XX岗位)发送至联系邮箱:sttan@ustc.edu.cn。 1人 待招满为止
丁勇课题组:http://biomed.ustc.edu.cn/2014/0925/c35003a656317/page.htm 植物表观修饰调控 有植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或胁迫研究背景,有作物背景的优先。 丁勇
0551-63601317
dingyong@ustc.edu.cn
1人 待招满为止
基础医学院/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王毅课题组:1. NK细胞的肿瘤免疫;2. NK细胞合成免疫学。http://jcyx.ustc.edu.cn/2021/0827/c24419a520911/page.htm 免疫学/化学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有机化学 具有有机合成背景,或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背景的博士毕业生。在SCI(影响因子>3)上发表过文章者优先。 王毅
wy83@ustc.edu.cn
博士后2-3人 待招满为止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细胞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天然免疫与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新发突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与慢性疾病实验室,开展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疾病相关研究,具体包括:1. 肠道微生物促进代谢性及免疫性疾病的分子致病机理 2. 肠道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相互作用及其对人体健康及疾病的影响 3. 噬菌体疗法(包括噬菌体改造)等相关微生物疗法 4. 根据应聘者的个人经历及兴趣拓展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生物学及医学相关专业,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等 1.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 责任心强,勤奋踏实,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3. 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阅读英文文献及撰写科研论文 4. 具有生物信息学或统计学基础、组学数据分析经验者优先考虑 5. 具备合成生物学基础,尤其是噬菌体相关研究经验的,优先考虑 段屹
0551-63607884
yduan@ustc.edu.cn
博士后1-2名,特任副研1名 待招满为止
基础医学院 吴非同课题组,致力于全生命周期心血管等慢性病风险预防的流行病学、机制和临床研究:https://biomed.ustc.edu.cn/2025/0107/c31898a670985/page.htm 医药卫生与生物学相关背景。熟悉流行病、生信分析或基础实验研究,或有队列研究或随机干预试验研究经验者优先。 已取得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 吴非同
feitongw@ustc.edu.cn
特任副研1-2人,博后1-2人 待招满为止
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发实验室,从事新冠状肺炎病毒(SARS-CoV-2)、猴痘病毒(MPXV)、埃博拉病毒(EBO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尼帕病毒(NiV)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等新发突发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实验室负责人为国家级人才入选者、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入选者,主持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如Nature,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Cell Host & Nicrob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期刊上 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学、细胞生物学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影响因子>5)文章1篇及以上者优先;身心健康,责任心强,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李老师
liet0706@ustc.edu.cn
特任副研/博士后2-3人 待招满为止
宫宁强课题组:http://jcyx.ustc.edu.cn/2024/0430/c24419a639876/page.htm 免疫与基因治疗药物 热忱欢迎对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感兴趣,具有药学、生物、肿瘤、化学、医学等背景的博士毕业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宫宁强
gongn@ustc.edu.cn
4人 招满为止
非编码RNA与肿瘤生物学实验室 肿瘤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或相关专业 具有生物信息学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熟悉Linux操作系统并能熟练运用R或Python,具有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数据分析经验者优先;具备一定的分子生物学训练与功底;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与团队协作意识,可长期稳定工作。 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杨帆 fay009@ustc.edu.cn,邮件注明“博士后应聘“。 博士后2人 待招满为止
张济舟课题组:http://biomed.ustc.edu.cn/2023/0425/c31898a600569/page.htm 血液学 欢迎具有生物学、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研究背景的博士生前来应聘博士后或特任副研究员职位。 张济舟
jizhou_zhang@ustc.edu.cn
博士后3人,特任副研1人 待招满为止
血液免疫学实验室,主要围绕生物力学、血液免疫代谢等前沿方向,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造血/免疫稳态及其失衡的调控机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造血调控及白血病发生机理; 2. 衰老/应激/白血病NK细胞,课题组简介 http://jcyx.ustc.edu.cn/2021/0826/c24419a520720/page.htm 血液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 1. 博士后应聘者应在国内外已获得或即将获得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领域内有影响力的论文; 2. 特任副研究员应聘者应在血液学、免疫学等相关领域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应方向的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领域内有影响力的论文; 3. 热爱科学研究,工作严谨,具有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具有较好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具备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善于交流和沟通,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勤于思考,有上进心。 倪芳
0551-63606329
fangni@ustc.edu.cn
若干 待招满为止
基础医学院/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研究兴趣:肠道细菌抗原递呈方式及诱导产生的黏膜IgA对共生菌、病原菌的区分机制; 生命早中期各时间窗口菌群对适应性免疫的塑造作用; 共生菌在宿主体内建立过程的随机性和生发中心研究; 肠道定殖的菌群对其他黏膜免疫系统中B细胞功能的作用; 可根据应聘者的个人兴趣开展新的研究。https://jcyx.ustc.edu.cn/2023/0526/c24419a603653/page.htm 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具备细菌基因编辑、微生物标记、有规模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经验等技能的应聘者优先考虑; 具有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身心健康,勤于思考,有上进心; 具有较强的英文读写能力,能熟练阅读英文文献并撰写科研论文,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研究成果; 特任副研究员需要具有独立指导学生的能力。 李海
hai_li@ustc.edu.cn
招聘1-2名博士后 2025年底
崔国梁课题组,肿瘤免疫,https://biomed.ustc.edu.cn/2024/0316/c31898a632664/page.htm 探究肿瘤内T细胞功能耗竭的代谢机制和转录机制,研发逆转肿瘤内T细胞耗竭的技术与临床前方案。 1.有扎实的免疫学基础,面试时能说清楚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 2. 能熟练构建下列(至少其中一项)小鼠动物模型:肿瘤,EAE,肠炎,病毒和细菌感染,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熟练掌握动物实验相关技术,如腹腔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肿瘤体积测量,EAE评分,病毒滴度测量,称重,GTT, ITT,以及从不同组织提取免疫细胞。 3. 熟练使用常见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多荧光流式细胞仪,CRISPR筛选,免疫组化, 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 染色质沉淀, PCR,构建质粒,测序。 4. 具有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和实验操作习惯。 5. 有团队意识,互相帮助。 崔国梁
gcui@ustc.edu.cn
博士后4人 待招满为止
基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刘连新课题组:https://biomed.ustc.edu.cn/2021/1112/c31898a603231/page.htm 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生物信息学、统计学等生物医学类相关专业 1.身心健康,能吃苦耐劳,有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可长期稳定工作; 2.具有独立申请科研基金及撰写SCI论文能力,可独立设计实验并实施方案,有海外相关领域学习和科研经历者优先; 3.博士期间或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科院一区SCI研究论文至少一篇。 江洋,请将个人简历(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发表论文情况及其他成果、博士后期间工作计划)发送至邮箱 jiangyang3233@mail.ustc.edu.cn,邮件注明“特任副研究员/博士后应聘“ 特任副研和博士后2-3人 待招满为止
附属第一医院/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 课题组简介:孙成课题组长期从事肝脏免疫学及相关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致力于探索肝脏免疫微环境的调控机制,并开发基于NK细胞的免疫治疗新策略。 实验室主页: http://sunlab.ustc.edu.cn 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免疫学、医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免疫学实验、生物信息学至少一项研究背景 应聘条件:1.博士后招聘3-4名,申请人应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免疫学、医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免疫学实验、生物信息学至少一项研究背景;已在相关领域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IF25优先);对科研工作有较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能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对免疫学前沿研究有浓厚兴趣。 2.特任副研究员招聘1名,应聘者应已获得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具有国内外知名实验室博士后研究经历;具备独立申请基金、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未来可晋升为课题组长(PI) 孙成
63601632
charless@ustc.edu.cn
博士后岗位需招聘3-4名,特任副研究员岗位招聘1名 招满为止
免疫应答与免疫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肝胆胰外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肝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https://biomed.ustc.edu.cn/2024/0923/c31898a654471/page.htm 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学,免疫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特任副研究员:3年以上博士后经历,发表过至少两篇高水平SCI一作论文;博士后:具有博士学位,发表过至少一篇高水平SCI一作论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高的科研热情与团队协作意识,可长期稳定工作。 联系人:刘尧,liuyao66@ustc.edu.cn,邮件注明“特任副研究员/博士后应聘“ 特任副研究员2名;博士后3名 待招满为止
附属第一医院 放射肿瘤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肿瘤质子治疗;肿瘤精准放疗研究;肿瘤放射免疫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分子功能影像指导肿瘤精准诊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基因和蛋白组学技术的肿瘤放疗疗效和毒性预测研究 近3年内取得博士学位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38周岁;在放射肿瘤学、影像学、放射免疫等方向发表过高水平研究性学术论文 袁双虎
yuanshuanghu@sina.com
博士后2-3人 待招满为止
公共卫生研究院 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包巍和刘步云课题组主要从事慢性病生命历程流行病学研究,致力于探究慢性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和人群干预措施。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或生物学相关专业 具有公共卫生、医学或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学位,有良好的论文发表经历。熟悉流行病学、统计学或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或者有大型人群队列或随机对照干预试验研究经验者优先。 包巍
wbao@ustc.edu.cn
刘步云
buyunliu@ustc.edu.cn
特任副研和博士后若干 待招满为止
徐桂凤课题组,从“生命历程健康发展理论”和“生物-心理-社会理论“出发,聚焦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症等)的病因和生命早期危险因素、长期健康结局以及预防干预研究。,网页:https://biomed.ustc.edu.cn/2023/0319/c31898a595631/page.htm 儿童发育行为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 本课题组常年招聘医药卫生、生物学、精神心理相关背景,熟悉流行病学、统计学或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有大型人群队列或随机对照干预试验研究经验者优先。 徐桂凤
xguifeng365@ustc.edu.cn
特任副研1人,博士后2名 待招满为止
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环路与脑认知研究部 毕国强,中科大新创讲席教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双聘教授、脑信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生物物理与神经科学交叉研究,发现海马神经元放电时间依赖的突触可塑性(STDP),在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近期工作通过发展与应用跨尺度显微成像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方法解析神经突触和环路的结构与功能。先后承担美国NIH R01、U01、UM1项目,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重点及重大项目,科技部973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项目等。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18000余次,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及生涯影响力全球2%顶尖科学家。课题组网页:https://neurophysics.ustc.edu.cn/main.htm 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光学工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 博士后/特任副研: a)相关专业方向博士学位,有交叉学科研究背景者优先; b)对神经科学交叉研究有强烈兴趣,有主动性、进取心和团队合作精神;c)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毕国强
gqbi@ustc.edu.cn
2-3人 招满为止
马玉乾,国家优青获得者。生物体不仅通过视觉系统感知光,还依赖复杂的感知觉机制来整合多种环境信号,进而调控机体的多项生理功能。本实验室聚焦于感知觉(尤其是光感知)信号的分子与神经机制,以及这些感知信息如何影响昼夜节律、情绪等关键生理过程。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1)突破物理感知极限,首次实现哺乳动物和人类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2)发现了非成像视觉的长时程光监控功能的神经机制;3)阐述哺乳动物视觉系统光-暗适应的细胞分子机制。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Cell杂志年度最佳论文、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吴瑞奖学金等奖项。学院主页:https://biox.ustc.edu.cn/2025/0422/c24188a681351/page.htm 神经环路、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 博士后: 1)申请者应有(或即将有)博士学位和学历,既往研究背景不限,具备神经环路、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科研背景者优先; 2)发表过较高水平的SCI学术论文; 3)申请者应具备一定的独立科研能力、进取心、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4)申请者应具备较好的科技英语写作和表达能力。 特任副研: 1)申请者应有博士学位和学历,博士毕业后有2年以上的科研工作经历; 2)既往研究背景不限,具备神经环路、电生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科研背景者优先; 3)发表过较高水平的SCI学术论文; 4)申请者应具备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进取心、团队精神;可以带领小规模团队展开科研攻关。 5)申请者应具备优秀的科技英语写作和表达能力。 马玉乾
055163600971
mayuqian@ustc.edu.cn
博士后2-3名,特任副研1-2名 待招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