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上海体育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是国家体育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和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国际体育人才高地,在第四轮、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86年),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具有2个一级学科(体育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体育院校。形成了以体育学为主干,高水平交叉融合理学、医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学科布局体系。设有24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1个专业学位(体育)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建有上海兴奋剂检测实验室,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含体育产业)基地7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同时设有奥林匹克研究院、中国乒乓球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大学体育科技园等各类实体。
二、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2003年,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学校设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涵盖体育学下属的所有二级学科,兼具心理学、医学技术、新闻传播学、兴奋剂检测等多学科发展。
三、招聘岗位
本轮共计公开招聘博士后人员16人,详见表1。
表1 2025年博士后岗位招聘需求表
序号 |
合作导师 |
依托项目名称 |
招聘人数 |
所需专业方向 |
在站期间研究方向 |
1 |
陈佩杰 |
兴奋剂检测关键技术平台研究 |
1 |
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
兴奋剂检测(生化方向) |
2 |
毛丽娟 |
青少年跨场域体育活动促进身心成长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
2 |
体育学、公共卫生 |
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与其身心发展 |
3 |
蔡玉军 |
儿童青少年日光与身体活动智能监测可穿戴设备研发 |
1 |
体育教育训练学 |
数智赋能体育教学训练 |
4 |
吴雪萍 |
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视域下我国福利院孤残儿童适应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
1 |
特殊教育专业或适应体育方向 |
适应体育课程构建与应用 |
5 |
刘东锋 |
中国特色体育赛事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
2 |
经济学、管理学、体育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等相关专业 |
体育赛事、体育政策、体育产业 |
6 |
郑国华 |
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战略转型与模式创新研究 |
1 |
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通信工程、遥控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等理工科专业 |
数字媒体技术 |
7 |
张业安 |
5G时代青少年体育行为促进的“微传播”模式与效果研究 |
1 |
智能科学与技术、计算机、通信工程、遥控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等理工科专业 |
数字媒体技术 |
8 |
张盛 |
新时代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研究 |
1 |
新闻传播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等相关专业 |
数字媒体技术 |
9 |
朱东 |
国际化推广中武术汉英双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研究 |
1 |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
武术国际化、武术语料库建设 |
10 |
龚正伟 |
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伦理学学科体系构建 |
1 |
交叉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哲学/法学) |
应用伦理学(体育与健康伦理) |
11 |
王琳 |
跑步运动损伤预警模型的构建与预防干预策略研究 |
1 |
运动康复、康复治疗、运动人体科学 |
运动损伤预防与预测 |
12 |
吴卫兵 |
基于GSK3β-Nrf2/ARE通路探究运动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骨骼肌功能障碍的研究 |
1 |
医学、体育学等相关专业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运动康复 |
13 |
肖卫华 |
有氧运动通过β-HB/GPR109A/PPARγ信号通路延缓机体衰老的机制研究 |
1 |
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学等相关专业 |
糖尿病、衰老的运动营养干预 |
14 |
史仍飞 |
低雌激素条件下肌源性17β-estradiol介导的运动预防肌少症的机制研究 |
1 |
预防医学、营养学 |
运动营养 |
合计 |
16 |
四、招收条件
1.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以办理进站手续时的日期推算);
2.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3.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
4.具有良好沟通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有良好的英语表达和论文写作能力;
5.近5年原则上以第一作者在CSSCI/CSCD/SCI/SCIE/SSCI/EI(JA收录)/A&HCI期刊源正刊(不含扩展版)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篇,其中在重点核心期刊或中科院JCR分区大类Q1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1篇可折算为2篇。
五、相关待遇
1.博士后人员实行年薪制,基本年薪由学校支持的补贴年薪、合作导师提供的基本培养费和租房补贴组成;
2.学校为在站博士后人员缴纳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公积金;
3.博士后可选择租住学校博士后公寓。
六、申请材料
应聘者填写《2025年上海体育大学博士后应聘人员信息表》(见附件),并提供有关身份证、学历、学位、学术成果(其中学术论文须附论文收录证明)、荣誉称号、获奖等证明材料(合并成1个PDF)。
八、联系方式
凡符合招聘岗位要求且有意向者,请将个人申请材料发送至邮箱:rsc#sus.edu.cn(#为@),邮件主题请注明“姓名+博士后应聘”。
联系人:金老师;联系电话:021-65507925。
九、截止日期
即日起至2025年10月31日。
附件:2025年上海体育大学博士后应聘人员信息表
人事处
2025年5月21日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rsc.sus.edu.cn/info/1081/2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