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中国科学人才网 > 新闻中心 > 人才观点 >

千人计划: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引才聚才品牌

来 源:中国人才杂志
发布时间:2013-04-16
2008 年底,中央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难得机遇,决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三年多来,“千人计划”实施顺利、成效显着,对于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千人计划”集中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引才聚才品牌

  截至目前,“千人计划”已分八批引进 2793 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创新人才 2266 人,创业人才 527 人 ;中国籍1249 人,外国籍 1544 人,包括 180 名外裔。这批人才的引进,扩大了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了队伍结构,有效提升了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引 进 人 才 的 数 量 和 质 量 均 超 预 期。“千人计划”实施 3 年多来,共引进 2793 人,提前实现原计划用 5—10 年引进 2000 人左右的目标。在引进的人才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2 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0 多人;相当于国外高校正教授的数量,是改革开放以来至“千人计划”实施前引进总量的 20 余倍。

  凝聚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千人计划”专家的引进,带动和凝聚了一批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普林斯顿大学的施一公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后,吸引了包括 7 名“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 40 多名海内外优秀人才,迅速将该院结构生物学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科研中心,其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连续 2 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神州细胞工程有限公司聚集了由谢良志、马宁宁等 4 名“千人计划”专家领军的创新团队,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通量最高的重组蛋白科研试剂生产技术平台和中心实验室,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商飞引进包括李东升、陈清焰、张嘉振、陈保兴、李志旭、张慧骝等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 400多名海外人才投身我国大飞机的研制。

  初步扭转了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不利局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海外人才引进项目,“千人计划”的顺利实施,初步扭转了我国长期以来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失的局面,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由被动走向主动。从国际反响看,2010  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应对全球人才风险报告”,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千人计划”。隆伯格领导的一个组织公布的报告,强调中国 2008 年开始实施了一项“千人计划”,在美国所有经济竞争对手中,在寻求扭转人才外流,吸引本国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回国方面,中国被证明最具侵略性和野心。从国内影响看,“千人计划”有力推动了全国范围内海外人才的引进,各省区市均结合实际制定实施了海外引才计划,形成了不同层面、相互衔接的引才格局,如北京的“海聚工程”、江苏的“双创计划”、广东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湖北和四川的“百人计划”等。据初步统计,2009 年以来,全国地市级以上引才项目共引进各类海外人才超过 2 万名。同时,在“千人计划”等项目的影响下,近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数量以年均 30% 以上迅速增长,2008年 6.93 万 人,2009 年 10 万 人,2010 年13.48 万人,2011 年 18.62 万人。

  “千人计划”专家回国(来华)后积极发挥作用,已经成为推动转型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千人计划”专家回国(来华)后,迅速组建队伍,开展工作,承担了国家和地方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高新产业、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进展。

  潜心前沿研究,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千人计划”专家在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已取得了一批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2009 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带领研究小组成功实现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 年又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并获得该年度国际量子通信奖。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丁洪发现铁基超导体中依赖费米面的无节点超导能隙,并负责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上建设一条性能指标最先进的光束线站,2013 年建成后将使我国的光电子能谱和光电子显微镜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华中科技大学李亮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样机的研制工作,使我国非破坏性磁场强度水平跃居世界前三。据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专家回国(来华)后发表重要文章和专着 4416 篇(部),其中国际顶级刊物 Nature、Science 论文 50篇 ;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2886项,经费总额 152.9 亿元。

  突破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国家科技进步。“千人计划”专家在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上发挥了突出作用,有力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家电网 曹 均 正 首 创 1100kV 换 流 阀 研 制 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使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家具备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能力的企业。展讯通讯李力游团队开发了多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 3G/4G 无线通信核心芯片,其成果大大推动了 TD-SCDMA等中国自主技术标准的建立和产业化进程。中微半导体许颂临带领技术团队开发出第一台中国自主研发的刻蚀机,打破了国外厂商对该领域设备的长期垄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何田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实用化的全自动键合设备,为我国微电子生产设备的国产化作出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千人计划”创新人才 2009 到 2011 年共取得比较重要的专利746 项,其中 2009 年 86 项,2010 年 255 项,2011 年 405 项。

  创办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有力推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创办了 500 多家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据对前 7 批引进的 400 余名“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统 计,2009—2011 年 3 年累 计 实 现 销 售收入 1271 亿元,利税 98.6 亿元;仅 2011年 即 实 现 销 售 收 入 632 亿 元、利 税 34.8亿元。丁列明创办的浙江贝达药业,成功研发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被卫生部部长陈竺评价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权华和王尤崎创办的亚申科技自主研发高通量核心设备、新一代无烟柴油和石化替代产品三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被国际权威机构评选为“国际清洁能源百强企业”。张雷创办的远景能源连续开创多个全球第一,公司销售收入从 2009 年5 亿元增长到 2011 年的 30 亿元。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提升我国在国际多个领域的话语权。金融领域“千人计划”专家发挥熟悉国际市场、国际规则的优势,深度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制定,提高了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银监会张霄岭参加金融稳定理事会下设的危机处置工作组和影子银行工作组的工作,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最新规则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监会汤晓东当选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新兴市场资产管理工作组主席,积极参与国际资产管理监管原则的制定。在其他领域,中移动黄晓庆积极推动 TD—LTE 成为 4G 国际主流标准,提出的 DSN 概念被全部主流标准组织接受。

  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才机制创新。“千人计划”专家充分发挥熟悉国际通行的科技开发、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势,积极在所在单位推进改革创新。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推进建设以能力和业绩为标准的选人用人机制、以科学高效为原则的资源配置机制、以科研为中心的行政管理机制、以国际权威同行评价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机制,领导研究所产生了许多国际瞩目的原创性成果。清华大学施一公和北京大学饶毅发起成立“清华大学 -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被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确定为科教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单位。

  形成覆盖广泛、申报通畅、程序严密、科学有效的工作体系,确保了工程的公信力

  坚持“专家评审、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拓展引才项目,优化申报渠道,完善评审程序和办法,形成了覆盖广泛、申报通畅、程序严密、科学有效的申报评审工作体系。

  初步建成覆盖广泛的引才项目体系。2008 年底“千人计划”实施时,仅有创新人才长期和创业人才 2 个项目。随着引才工作的深入推进,又陆续启动实施了创新人才短期、“青年千人计划”、顶尖人才及其团队、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外专千人计划”等 5 个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才项目体系。

  建立了便捷、通畅的分类申报平台。为突出引才重点,建立了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平台、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平台、企业和金融机构平台、创业人才平台、“外专千人计划”平台、“青年千人计划”平台共 6 个申报评审平台,分别由科技部、人社部、教育部、国资委、人民银行、外专局等部门牵头组织,接受各类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申报。

  制定了严密规范的评审程序。对不同类型引进人才,采用不同的评审方式、程序和标准。如对于创新人才,一般需经过用人单位申报初审,各省区市审核,平台牵头组织单位形式审查、同行专家评审、专项办顾问组专家评审把关等多个程序。同时,制定了《“千人计划”评审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和《“千人计划”评审专家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组建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的评审专家库。坚持同行评价、以专家评审专家,分级分类建设了由各学科领域、行业和企业等方面高层次专家组成的创新人才平台评审专家库、创业人才评审专家库、青年人才评审专家库和顾问组评审专家库。坚持分类分组评审,增强评审科学性。针对不同人才的特点分别确定评价指标,突出“干什么就评什么”。如对于基础研究型人才,采取会议评审的方式,主要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领军作用进行评价。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采取面谈方式,主要对申报人的技术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国内的急需紧缺性等进行评价。

  对“千人计划”专家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他们回国(来华)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

  为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给予“千人计划”专家很高的荣誉和优惠的待遇。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名义,为全职回国(来华)工作的“千人计划”专家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并在出入境、居留、薪酬、税收、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待遇,切实解决“千人计划”专家在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在“千人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待遇政策,制定出台《国家特聘专家服务与管理办法》、《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和《关于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推进人才类签证立法工作。建立服务网络,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成立“千人计划”服务窗口,在 31 个省(区、市)设立“千人计划”服务分窗口,采用“一站式”、全程代理等方式,为本地区引进人才落实各项特定生活待遇。同时,打造引进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北京大学、中关村科技园区等 112 家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地方高新园区等

  批准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支持北京、天津、浙江、湖北四地建设未来科技城,成立“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建立“千人计划”创投中心,设立“千人计划”创投基金,举办“千人计划”太湖峰会,建设“千人计划”网站,编印《千人》杂志,设立“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一个为“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平台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