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2年博士后科研站招收计划

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2022年博士后科研站招收计划

来源:科学人才网      发布时间:2022年4月15日

一、设站单位简介

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立于1976年,为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和市科技局管理的科研院所,主要职责是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相关服务性监测,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服务工作。现有在编人员234人,硕士及以上学历99人,高级职称以上的114人,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71人,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2人。目前资质认定监测项目272个,监测方法403个,监测领域涵盖了除辐射和机动车尾气以外的各环境要素。现有高分辨磁质谱仪、ICP-MS、苏玛罐系统、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超高液相色谱仪、激光雷达、水(气)移动走航自动监测系统等先进监测、分析科研设备3300余台套,实验室面积6000m2。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参与环境标准或方法研究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研究、大气污染预报预警、三峡库区水污染调查预警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

二、博士后站介绍

1.主要学科涉及监测技术、标准方法、污染形成机理和迁移规律、大气和水预报预警、碳中和与碳达峰研究、水生态环境健康与安全监测评价、重点流域走航巡测监测、生态安全监测、遥感监测、农村和土壤生态环境监测评价、重点污染源清单和源解析、智慧监测、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化建设等;专业涵盖环境、生态、分子生物、遥感遥测、化学、河流动力、大气环境、数学、统计、大数据等类别专业;

2.建有全国领先的环境空气预报预警系统、国家环境二噁英监测中心西南分中心,建成“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毒理”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与应用评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研发平台以及“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三、博士后合作导师团队简介

中心与重庆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立联合招收博士后人员工作协议,共同培养博士后人才。博士后人员研究方向确定后,中心与重大环境学院共同研究确定指导导师,重大导师主要选拔博士学历、副教授以上人员担任,中心主要选拔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导师具体情况可查看重大环境学院师资力量情况。

四、应聘条件

1. 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双一流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外籍和留学回国博士优先考虑;

2. 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敬业精神;

3. 所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特长适合博士后课题研究需要;

4. 博士后需全职在中心工作,原则上不接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发工作的人员。

五、培养

1.出站考核合格且优秀的博士后,经工作站认可,可考核招聘为在编事业单位人员,且可享受三年15万元资助(其中生活补助不低于30%);优秀博士后人员经工作站认可,可提前通过考核招聘入职入编。

2.优先推荐市级、国家级项目;国家、省市级"博新计划"人选等博士后重点支持计划入选者不占"青年拔尖人才"推荐名额并直接进入评审环节。

3.享受职称等绿色通道。全职博士后人员进站满1年,可申报认定副高级职称;全职博士后人员出站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最快1年,可申报评定正高级职称。

4.参与博士后成果转化及相关服务。

六、特色

享受市、区县博士后政策叠加;提供20万元科研项目启动资金;可享受科研项目人员绩效及成果奖励;享受在编人员同等福利待遇。

七、服务保障

1.获得国家、省市级“博新计划”人选纳入“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Ⅲ类服务范围,其余博士后人才纳入“重庆英才服务卡B卡”服务范围,市和区县分级制定博士后人才服务指南,按规定享受个税减免、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休假疗养和学术交流、住房保障、旅游出行、配偶就业、交通便利等服务。

2.提供租房(或发放租房补助),提供办公设备、实验室场地和设备等,在符合规定情况下可查用重庆历年监测数据。

八、选聘需求

项目名称 需求人数 所需专业方向(一级学科) 拟提供经费(万元/年)
基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大数据计算模型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面议
痕量气体遥感反演算法研究 1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 面议
基于地-空观测及高精度卫星反演技术开展山地城市污染物影响区域及来源研究 1 大气化学、环境科学、大气光学 面议
重庆市城市高分辨率碳同化反演模式研究 1 大气物理、环境科学 面议
长江上游三峡库区水生态环境安全健康评价技术体系研究 1 一级学科:水生生物学,专业方向: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水生态模型 面议
长江上游重庆段水体eDNA监测技术体系及基因库建设研究 1 生物信息学 面议
重庆市生态质量地面监测调查 1 生态学 面议
重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1 农业资源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向 面议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彭老师

联系电话:023-88521296

联系邮箱:213150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