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德松团队介绍
燕山大学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团队,团队领航者王德松教授,燕山大学副校长,河北省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杰出人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本团队由8名教授、副教授、讲师和60余名博硕研究生组成。团队重点围绕新能源技术开展研究,聚焦于光/电/热催化过程的微观机制,深入剖析电子结构、缺陷及空间限域结构对表界面催化的影响机制,关注绿色燃料制备、二氧化碳转化、煤炭清洁利用、焦炉气催化转化及高级催化氧化等国际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究成果在Sci. Adv.,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资助;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团队带头人简介
王德松,理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副校长,河北省燕赵黄金台聚才计划杰出人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一区期刊研究论文60篇、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出版论著1部(章);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件;多项研究成果完成转移转化,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高铁客运专线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广泛应用,获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获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次、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
(二)王青峰团队介绍
王青峰教授轻质高性能钢及应用团队隶属于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日平院士先进结构材料中心,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人,教授5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讲师和工程师3人,培养在读学术/专业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主要研究低密度钢材料设计理论及轻质、耐蚀、耐磨、吸能、减振、高强塑、极低温韧性等综合性能调控原理,研发全流程工业制备及应用技术,发展轻质高性能钢在舰船、汽车、列车、航空、航天、液态储运氢等交通装备及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团队主持承担在研国家重点项目、行业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在国内外率先突破了新型低密度高性能轻质钢大规模工业制备的材料设计与特种成型加工技术,包括冶炼、模铸/连铸、锻造、轧制、弧焊/激光焊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团队拥有各类材料工艺计算软件及数字化设计平台,完善的材料制备、成型、性能检测及组织表征设备仪器,与20余家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长期开展“学研产用”密切合作。为各类研究生及博士后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资源与发展机会。
团队带头人简介
王青峰,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日平院士团队轻质高性能钢方向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项目和奖励评议专家,多家学术机构理事,多家重要国际期刊审稿人。主要研究新型轻质钢及特种加工技术,主持和承担86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行业科技攻关项目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8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在重要期刊发表被SCI收录的论文130余篇,已培养毕业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
招聘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凝聚态物理、腐蚀化学或相关专业方向。
(三)焦体峰团队介绍
绿色柔性自组装材料团队,拥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2层次人选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培养在读学术/专业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本团队长期从事绿色自组装柔性材料方向的研究,从自组装纳米材料的设计和调控出发,进行柔性薄膜组装体(LB膜、LbL膜、静电纺丝膜等)、3D打印水凝胶的制备,应用于光电器件、过滤防护、促进伤口愈合、促进骨愈合等领域。近年来先后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支持地方专项等科研项目;在Nature Commun., Matter,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
团队带头人简介
焦体峰,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河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2层次人选,首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入选斯坦福大学2024、2023、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爱思唯尔2024、2023、2022、2021“中国高被引学者”(连续4年上榜);波兰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山东省、江苏省、重庆市、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若干期刊编委/审稿专家。
(四)张庆瑞团队介绍
纳米复合材料污水深度净化与资源利用团队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主要研究研究方向包括:1. 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研发及对水中微量污染物深度净化; 2基于纳米复合材料介导的微生物强化厨余垃圾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荣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团队带头人简介
张庆瑞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河北省教学名师,担任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河北省水体重金属深度修复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近年来,主要围绕高效纳米复合材料研制及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开展研究工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Environ. Sci. Technol.等行业主流学术期刊发表80余篇,他引超11000次,单篇最高他引1000余次,17篇文章先后入选ESI 1% 高被引/热点论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国际PCT二件,美国专利一件,专利技术向瑞士Bluact Technologies Gmbh公司转让(占股33%),并在意大利、瑞士、印度等10个国家应用推广;创新毫纳材料为核心的餐厨垃圾制备碳源工艺,建成20 m3/日纳米复合材料规模生产线一条,在江苏南通等地建成工程示范5项,孵化科技公司完成1000万元天使融资 (2022); 荣获苏黎世联邦理工Spark Award Winner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区域联合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纵向项目12项,受邀国内外主题报告20余次;入选河北省杰青、青年拔尖人才,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生涯”等;担任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Eco-Environment & Health等四本国际期刊编委。
招聘方向:1. 纳米复合材料为核心的吸附/催化研究,特别是掌握原位表征相关研究工作;2.厨余垃圾厌氧消化资源化技术 3 微生物基因工程相关研究经验。
(五)马锴团队介绍
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团队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主要开展新型电力系统、工业物联网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拥有国家优青、河北省杰青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3人次,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团队带头人简介
马锴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河北省杰青,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智能控制与神经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电网及综合能源系统。近年来在国内外信息与能源领域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中科院1区/TOP论文5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申请发明专利30余件,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团体标准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区域联合基金重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入选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和河北省“三三三”人才,获得河北省青年科技提名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兼任IEEE Senior Member,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高级会员、河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河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六)孙孝峰团队介绍
YRET团队由孙孝峰教授建立并担任团队负责人,目前研究团队有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及青年教师4人、8名博士研究生及60名硕士研究生。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电子变流器及其在电力电子化电网、电气化交通、新能源、储能中的应用。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电力电子化电网构成、调控及稳定性研究;2.面向储能充电的先进电能变换器系统。3.大容量宽禁带电力电子器件应用的关键基础性问题。4.电力电子变换器性能提升的电磁热关键基础性问题。团队有较好的企业合作基础,善于从高水平工程实践中提取科学问题,形成高水平论文。
团队带头人简介
孙孝峰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连续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完成企业技术开发30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0余篇,其中SCI一区Top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著作3部,参编IET英文著作1部。
招聘方向:1.储能充电结合电磁热基础理论研究;2.电能路由数据化模型与数字孪生。
(七)张纯江团队介绍
能源转换与智慧互联研究室:该研究室,可追溯到2005年成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课题室,团队由6位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等科研奖励4项。研究室主要从事能源的高效率变换,注重多能互补、供需互动,实现能源的智慧互联以及高效、安全和清洁利用。研究方向:高效高增益电能变换器设计及优化;并网逆变器与电网交互运行机理与稳定性分析;电能路由器能量协调运行与多能互补拓展研究;人工智能在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应用。
团队带头人简介
张纯江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电力电子领域知名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作为主研人完成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项、面上基金2项,负责完成企业科研课题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获“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称号”、秦皇岛市首届“151人才工程”电力电子专业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电源学会理事、中国电源学会新能源变换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同行评审专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及系统,光伏风力发电并网控制,微电网功率流智能控制,储能变流器与系统。
(八)郝晓辰团队介绍
课题组隶属于燕山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该学科是河北省强势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学科拥有仪器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省级重点实验室。本团队现有教师4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课题组现有在读研究生4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41人。课题组与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工程技术系、中信集团先进技术研究院、金隅冀东水泥集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瞄准国际前沿并结合工程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深度神经网络、先进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的融合交叉,致力于工业过程大数据分析、工业智能决策与控制方法、工业过程故障诊断等科研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课题组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2项、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1项、河北省博士后科研计划项目1项与金隅冀东水泥集团的企业研究项目30余项。
团队带头人简介
郝晓辰,燕山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河北省中小企业创新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河北省博士后科研计划项目1项、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课题A类1项,与企业合作横向科研项目共计18项。针对工业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及其在流程工业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Applied Soft Computing》《Energy》《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等国内外相关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78篇,获得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3项。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1项,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4项,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
招聘方向:复杂工业过程智能控制、工业大数据驱动下的工业生产过程关键指标智能感知、工业生产过程全流程多工序多目标协同优化、动态工况下工业过程故障诊断与预警等。
(九)梁振虎团队介绍
神经信息处理与脑调控团队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教育部智能控制与神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智能康复及神经调控重点实验室,汇聚了多模态脑状态监测、脑接口和脑调控等医工交叉领域的中青年骨干。
团队带头人简介
梁振虎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目前担任燕山大学自动化系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多模态的神经信息处理、意识状态评估和多模态脑状态监测,深度学习在脑功能监测中的应用等。主持和结题国家自然基金4项,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北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河北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Anesthesi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Neuroimage, IEEE JBHI,IEEE TBME,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10余项。主持设计了EEG-fNIRS联合的麻醉意识状态监测系统和多通道全带宽脑电系统,用于临床意识状态和康复评估。
招聘方向:开展脑电、近红外光谱或光声成像等脑神经成像技术、脑机接口和脑调控相关课题;进行脑神经成像相关的科研项目,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具备深度学习、脑电信号分析、脑机接口实践经验、闭环神经调控系统经验者优先考虑。
(十)黄华贵团队介绍
高性能材料与轧制技术装备智能化团队依托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现有教师1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60余人。团队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装备制造业对高性能材料的迫切需求,聚焦轧制技术装备极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短流程复合成形、轧制工艺装备数智化、多能场协同制造、大型构件增材修复再制造等,涉及先进钢铁材料、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及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等。团队成员专业涵盖机械、材料、物理、力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以“材料-工艺-装备”多学科融合发展为特色的科研特色,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2件(含国际专利4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
团队带头人简介
黄华贵,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高性能材料与轧制技术装备智能化团队负责人。围绕双辊薄带铸轧及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固-液铸轧技术装备、辊缝柔性控制与高精密轧制、冶金装备机器视觉检测与智能运维等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区域联合重点1项、面上3项、青年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其他省部级和企业技术攻关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荣获河北省杰青、“燕赵青年科学家”、河北省“师德标兵”和“冶金行业青年学术英才”等荣誉称号。现任燕山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兼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轧制设备及成套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冶金》《精密成形工程》等杂志编委。
招聘方向:1.铝合金凝固组织电磁调控;2.机器视觉检测与智能化控制;3.机械装备故障诊断与运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