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诚聘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第三批)

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来校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燕山大学进行了博士后引才待遇的改革,现面向国内外招聘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诚邀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青年博士加盟我校博士后队伍,施展才华,共谋发展。

薪酬待遇及工作保障

1.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享受学校同职级正式职工待遇。

2.工资待遇+奖励

两年最高可达60万元,含讲师待遇+中期考核奖励(一次性奖励理工类10万元、人文社科和经管类6万元)+出站考核奖励(一次性奖励理工类28万元、人文社科和经管类24万元)。以上涉及金额均为税前待遇。

3.年度绩效:在站期间享受教学和科研等工作量绩效奖励

4.团队奖励:与各团队负责人协商确定

5.项目申报:支持各类博士后项目和资助计划项目的申报

6.学校按照规定为全职博士后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7.为符合条件的博士后提供教职工宿舍。

8.协助安排其配偶的临时工作,职称评审,子女入园、入学等政策与在职教职工相同。

9.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全方位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申请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遵守师德行为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

2.原则上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身心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

3.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已在相关领域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4.流动站或团队规定的其他条件。

部分团队及带头人介绍、招聘方向

(一)任家东团队介绍

任家东教授软件安全与具身智能团队隶属于燕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河北省计算机虚拟技术与系统集成重点实验室和国防科工局军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防特色学科,致力于软件安全、智能信息检测与处理、具身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团队由省杰青、省优青、省“三三三”人才等12人组成,主持承担军口863项目、军委创新特区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培养在读学术/专业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团队拥有软件安全实验靶场,建有河北省具身智能科普示范基地,配备多种具身智能设备与实验场地,与10余家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军工单位长期开展“学研产用”密切合作,为各类研究生及博士后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资源与发展机会。

团队带头人简介

任家东,教授,博士,博导,河北省“三三三”人才,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高校计算机教指委主任委员,河北省高等学会监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数据库、信息系统专委会委员、高校大数据产业联盟教育组召集人,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网络空间安全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赛评审专家,ACM秦皇岛分会评委主席及专委副主席等。任家东教授从事软件安全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以来,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3项省科技进步奖及2项省教学成果奖。

招聘方向:软件安全、智能信息处理、具身智能或相关专业方向。

(二)齐跃峰团队介绍

齐跃峰教授光纤传感团队隶属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特种光纤与光纤传感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和近海水质监测智能传感技术与装备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先进光纤传感技术、新型微纳光纤器件、新型光纤陀螺技术等方向研究。该团队有教师10名,其中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6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0余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拥有飞秒激光器及加工系统、磁控溅射镀膜系统、特种光纤拉丝塔、准分子激光刻写光栅系统等先进设备。

团队带头人简介

齐跃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河北省教学名师,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客座教授,河北省学科评议组专家。提出的双偏振非互易陀螺结构可以实现米级环圈的闭环调制,基于伪随机序列光时域积分方案,有望解决分布式光纤传感中测量范围与定位精度之间的矛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8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与华为公司等多家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在阵列光栅、光纤陀螺、分布式光纤传感等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招聘方向:分布式光纤传感、光纤陀螺、光纤生物传感、光纤光栅理论及制备、海洋光学。

(三)王林团队介绍

王林教授人工智能大模型团队依托河北省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网络感知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生工作站和燕山大学-智谱AI大数据基础模型联合实验室。团队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背景下大模型理论及技术研究,包括自然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工业工艺大模型,团队由国家科技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军委科技委项目多项,团队由河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等12人组成,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6人,博硕士研究生60余人组成。团队拥有A100、A40等GPU集群构成的智算平台,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法律、铁路、教育、冶金、港口等领域。

团队带头人简介

王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现任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河北省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省人工智能研究生工作站主任、河北省网络感知与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信部移动信息领域国家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际计算机学会河北地区分会秘书长(候任主席)、CCF物联网专委会执行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目前从事工业级工艺链孪生大模型、个体能力养成的智慧教学大模型研发。近五年发表SCI、EI、CCF推荐列表论文50余篇,其中CCF A类和TOP期刊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

招聘方向: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大模型Agent、智慧教育、数字孪生。

(四)顾广华团队介绍

团队依托燕山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隶属于河北省“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强势特色学科群。拥有河北省信息传输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网络感知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本团队现有教师7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人。近年来,团队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4项。课题组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多媒体信息处理、跨模态检索等相关方向。

团队带头人简介

顾广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Pattern Recognition等多个期刊的论文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跨模态检索等。主持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河北省留学回国人员科技项目1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Pattern Recognition,CVPR,AAAI,ACM MM,《自动化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招聘方向:计算机视觉、多媒体信息处理、多媒体跨模态检索等相关研究方向。

(五)李英伟团队介绍

李英伟教授神经信息传感与认知计算团队,依托河北省信息传输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团队融合神经科学、信息处理与计算技术等多个学科,致力于通过先进的传感技术获取神经活动信号,开发高效的信号处理与认知计算方法,深入理解大脑认知功能和脑疾病机制。研究主要涉及脑电信号、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近红外光谱等信号形式,以及经颅磁刺激、超声刺激、电刺激等干预技术,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和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创新,也为脑机接口开发、神经反馈与认知能力增强、疾病诊断与康复等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

团队带头人简介

李英伟,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创新创业“双千计划”创新领军人才,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省自然科学奖会评专家,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重庆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际功能近红外光谱学会(fNIRS)会员,国际脑成像学会(OHBM)会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先后在燕山大学、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美国麦克莱恩医院、美国哈佛医学院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脑成像与神经调控、生物信号处理、工业智能监测与诊断等方向的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基础研究项目3项、河北省科研项目2项、企业横向课题8项,科研经费到款达1000余万元。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共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及EI检索50余篇;授权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著作3部,其中一部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行;获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Information Science》、《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IET Circuits, Devices & Systems》、《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专业杂志审稿人。目前担任《Symmetry》特刊“Advances in Symmetry/Asymmetry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客座编辑。

招聘方向:脑成像与神经调控、生物信号处理、工业智能监测与诊断等相关研究方向。

(六)赵庆新团队介绍

赵庆新教授负责的先进低碳建筑材料研究团队专职教师共18名,全部具有国内外著名高校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8人,河北省拔尖人才1人、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1人,河北省优青2人。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与结构耐久性、多组分混凝土徐变机理、固废资源化方面研究。近三年,团队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企业横向技术研发、咨询项目20余项,合计科研经费近2000万元;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7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60余篇、高被引论文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团队现有办公与实验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近2000万元,依托“城市固废无害化协同处置及利用河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为各类研究生及博士后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资源与发展机会。

团队带头人简介

赵庆新,燕山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拔尖人才、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教学名师,主要在高性能混凝土、新型低碳胶凝材料研发及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河北省重点基金、河北省重点研发等纵横向项目1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二等奖5项、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5件,在中科院TOP期刊、卓越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团体标准2部。研究成果为高性能混凝土低碳发展与多源固废协同资源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招聘方向:土木工程、力学、材料学。

(七)郝圣旺团队介绍

团队主要从事防灾减灾新理论与技术研究,致力于突破传统理论和技术,一方面探索灾变破坏发展的动力学过程及其预测预警方法,另一方面是寻求工程结构在重大灾害作用下的新可靠性理论与设计理念。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有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师德标兵等,实现了从基础理论、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到工程应用完整链条式研究与应用。团队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软著等30余件,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团队现有教师结构和平台,可为相关领域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提供充足资源。

团队带头人简介

郝圣旺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师德标兵,中国力学学会理事。研究兴趣主要围绕灾变破坏触发力学、临灾动力学过程、工程材料失效监测与预测力学,及其在重大地质和工程灾害预警与处治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出版教材2部、专著1部,发表论文8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北省科技奖2项、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招聘方向: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材料学、机械工程。

(八)曹海莹团队介绍

团队至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横向课题5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3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研究成果在多个实际工程中应用,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团队带头人简介

曹海莹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智能建造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地震学会抗震及减隔震委员会委员。团队主要从事绿色岩土与智能建造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聚焦在微生物与植物纤维联合加固技术、高性能地聚物研发、地下结构创新设计与智能监测、夯土长城保护等领域。揭示了EICP联合纤维加筋技术的作用机制、研发了环保型轻质高强建筑砌块材料、设计了高性能地下综合管廊结构体系、提出了山海关夯土长城绿色加固技术,相关工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应用前景广阔。

招聘方向:岩土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或相关专业方向。

(九)张玉芬团队介绍

近零碳超低能耗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研究团队依托河北省土木工程绿色建造与智能运维实验室,立足国家与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新型建筑工业化、超低能耗建筑、绿色建造、零碳施工的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结构性能、材料性能、建造性能的数字化设计+智慧建造的集成应用体系。包括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结构体系设计、高层装配式建筑隔震与减震理论、基于BIM平台的全专业一体化集成智慧建造技术、高性能保温装饰多功能一体化系统设计、取消建筑室外脚手架施工技术与应用、寒地建筑取消市政集中供暖和夏季空调日光补温技术、寒地建筑被动供暖和主动供暖技术,建筑全生命周期免维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团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

团队带头人简介

张玉芬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项目1项,横向课题10余项。2024年入选燕山大学“燕山学者”人才支持计划。针对钢管混凝土连接节点及结构力学性能、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方面展开研究,在《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等国内外相关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所完成的研究成果荣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1项,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1项。

招聘方向:钢混组合结构、新型建筑工业化。

(十)刘邦凡团队介绍

刘邦凡该团队依托河北省重点高端智库-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CTTI全国高校百强智库、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地、河北省科技创新智库、河北省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站等),从事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和咨政服务等方面研究与工作,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研究。

团队带头人简介

刘邦凡(1967-12)汉族,重庆涪陵人,中共党员,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河北省重点高端智库“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负责人)、河北省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负责人),燕山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带头人。

已经发表论文600多篇、其中SSCI\SCI\EI\CSSCI\北大核心论文120多篇,出版著作、教材20多部,被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或省部级采用的咨政报告50多篇,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50多项,获得科研教学奖励和荣誉30多次,其中获得省级社科一等奖2项和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2009)、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7)等称号。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通讯评委等。邮箱liubangfan@sina.com,手机13785078568。

招聘方向:从事公共管理学和科技史研究。

(十一)杨利坡团队介绍

高端带材板形测控及形性协同智慧装备团队依托燕山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人,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人。围绕国家战略规划和行业迫切需求,团队聚焦高端难变形金属材料先进成形、高品质带材板形测控、产线数字孪生智控系统、合金三维净成形等方向,解决钢铁、镁/钛合金、铝硅合金、铁基非晶、复合带等多项“卡脖子”问题,形成“装备-工艺-模型-智能”深度融合的学科特色,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应用推广价值;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中央引导地方和企业委托研究课题50余项,获省部级1等奖5项、2等奖2项、3等奖1项,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国际发明专利2件)。

团队带头人简介

杨利坡,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高端带材板形测控及形性协同智慧装备团队负责人,长期致力于高端材料形性协同理论与先进成形智控装备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企业委托等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研计划评审专家。

招聘方向:1.带材轧制核心模型及板形测控;2.数字孪生智控成套建模;3.难变形合金高效成形理论;4.工艺开发及装备设计

各流动站联系方式

序号 博士后流动站名称 联系人及方式
1 机械工程 李鹏 0335-8074783
2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王少飞 0335-8074631
3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王慧娟 0335-8057041
4 仪器科学与技术
5 电气工程
6 电子科学与技术 张炳 0335-8047606
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 力学 马杰 0335-8057101
9 化学工程与技术 邢倩 0335-8061569
10 管理科学与工程 房俊峰 0335-8387691
11 物理学 牛金学 0335-8057027
12 公共管理学 赵兴华 0335-8062620

燕山大学简介

燕山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占地面积4000亩,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40000人。现有教职工3200人,包含专职教师2200人,其中,教授568人,副教授678人。教师中含博士生导师528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席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人选19人,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

学校设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3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9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防特色学科和16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跻身中国高校第一方阵,部分学科实现跨级提升。

学校建有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起重机械关键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成形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和材料科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以及69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和26个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燕山大学出版社;是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单位、国家首批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学校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并联机器人理论与技术、流体传动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900余项。2013年和2014年,学校连续有2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合作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学校主动顺应新时代、新科技、新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促进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布局新兴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以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为目标,重点布局建设“四个研究院、四个中心”,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康养产业技术研究院、双碳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特种运载装备研究中心、先进结构材料中心。这些新科研机构的建设将对打造学科高峰、培养顶尖人才、引领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